中国电子政务网

来源:欧亚娱乐网 作者:欧亚娱乐网站发布时间:2024-05-03 04:50:52

  我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按照水利部确定的“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以点带面,分步建设”的思路,在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特别是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带动下,充分的利用长江堤防加固工程机遇,以工程带信息化,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不论是在光通信、计算机网络、广域网、数据库等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公共平台、应用系统的开发与使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省“十五”期间水利信息建设主要任务是建立完整保障体系,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开发管理应用系统,为“十一五”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打好坚实的基础。

  厅党组为加强对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综合协调,早在2002年7月就成立了以厅长为组长,厅有关处室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事项做决策。同时,厅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厅信息办),挂靠省防汛办,对全省水利信息化进行行业管理。

  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始终致力于加快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各项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厅信息化领导小组分别于2004年3月、2004年8月、2005年4月、2006年7月召开了四次全体成员会议,专题研究信息化工作。2005年4月27日又召开了全省水利信息化第一次工作会议,对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做全面的总结和交流,对重大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

  为规范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秩序, 厅信息办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针对我省的真实的情况,于2004年11月颁布实施了《湖北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的出台,对规范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正在根据试行两年以来的真实的情况进行修改后,正式发布。

  为适应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各市水行政主任部门和厅直单位也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信息办等机构,部分地区或单位还结合机构改革成立了信息科或信息中心作为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的专职机构。

  1、通信网络建设。“十五”期间我省防汛通信信息专网在原有通信网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功能扩充和新建。一是2005年建设水利(防汛)计算机广域网时,租用中国电信33条2M电路组建的虚拟专网,大多数都用在会议电视、数据通信和IP电话。二是长江堤防加固工程建设的宜昌-荆州-咸宁-武汉的宽带光通信网,即将延伸到与安徽交界的黄广大堤,贯穿于我省长江干堤,大多数都用在视频监视和高速数据通信,目前正在进行跨区域的综合调试和联网,待这个光纤网建成后,将构成我省无线与有线相结合、宽带与窄带相结合、专网与公网相结合,纵向专网为主,横向公网为主的立体防汛通信网络体系。

  2、计算机网络建设。我省水利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建设主要在“十五”期间,厅机关现有电子政务内网360多个节点、专网60个节点,电子政务外网节点480多个,20M电路接入互联网,通过千兆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进行安全防范。全省17个市(州)水利(水电、水务)局、12个厅直单位的计算机网络建成,并于2005年11月全部联网,现已形成我省水利(防汛)计算机广域网的汇聚层,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联为一体,基本实现了语音、视频、数据的联合运行。此外,我们利用建设水情分中心的契机,把水文计算机广域网,纳入水情分中心统一招标、统一建设,降低了建设成本、统一了运行平台,提高了水情分中心的使用效益。

  3、数据库建设。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实施了《国家水文基础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初步建立了湖北省水文数据库,大中型水库、水土保持、堤防工程等专业数据库已开始做调研和需求分析等前期工作。宜昌、孝感、咸宁、省水利设计院也建立了一定规模的专业数据库。

  “十五”期间在实施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配套建设了相应的业务系统,系统的逐步开发和应用,在防汛抗灾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已完成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联网,实现了数据、图象的互通,可实现与水利部的异地会商;省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一期工程(省中心部分)已投入运行;改造了省防办和部分市防办的水雨情接收系统,完成了气象子系统与省气象局的联网;完成了宜昌水情分中心建设,荆州、恩施、襄樊三个水情分中心基本建成,另外武汉、咸宁、黄冈、十堰、孝感五个水情分中心已完成了招标,预计明年汛前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开发了高坝州水文站流量在线自动测报系统;建成了漳河、高关、石门、白莲河、富水、王英、危水等七座大型水库的防洪调度自动化系统,把水雨情自动测报、洪水预报和调度结合起来,提高了水库调度的科学性和自动化水平。此外,宜昌、孝感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开发了防汛信息查询系统。

  2、水利电子政务系统。水利厅电子政务一、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通过了初步验收,可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和公文流转。

  作为水利系统对外宣传和服务的窗口,水利网站建设与管理近几年来也得到了加强。2001年全省第一个水利网站“湖北水利网站”开通以来,已有20多个单位通过自建或托管的方式在网络上开辟了信息发布和服务窗口。今年九月水利厅组织厅机关和厅直系统各单位对建设的网站(网页)进行了评比,交流各单位(处室)建设管理的经验,提高网站(网页)的质量,增强办好网站的信心。

  3、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和灌区水量调度自动化系统。漳河水库是我省利用中加合作技术建成的第一个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并结合水雨情遥测、计算机局域网、洪水预报、调度进行集成化建设,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的方便性。2003年开始的灌区水量调度自动化建设,已完成了58公里的光缆敷设,实现了干渠、闸群的视频监视和远程控制。

  此外,我省在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检测网络与信息、泵站自动化控制以及长江堤防险情监测系统也都相继起动,正在有计划、有步骤的抓紧实施。

  依据《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结合《湖北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湖北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用。

  围绕新时期我省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提高水利信息化对水利各项工作的服务水平,深入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推进重点业务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增强决策支持能力,形成我省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基础为总体发展目标。

  1、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通过对采集系统的持续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综合信息采集体系,基本满足各项业务应用。利用现有水利部门的通信资源和公共通信资源,完善我省的水利通信网,提供满足基本业务需要的通信服务;扩充网络覆盖面和传输能力以适应大容量高速率的信息传输要求,启动我省水利数据中心的建设。

  2、推进重点业务应用。完成湖北省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二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水行政资源管理与公众服务系统),根据条件许可,逐步开发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系统、水利规划设计管理系统和水利数字图书馆等业务应用系统,基本建成九大水利业务应用。

  3、改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结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安全基础设施,制定安全规章和策略,健全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形成水利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完整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管理体系、规章和措施,努力调整与信息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积极培养与水利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全方面提高整体素质。基本形成较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二是坚持工程带信息化,确保建设资金;三是加大软件开发力度,搞好应用推广;四是狠抓技术培养和训练,提高人员素质;五是增强保密意识,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近年来,虽然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行业管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开发和信息孤岛,各单位大多数都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诣在加强水利信息化的行业管理和综合协调,并赋予了一定的职能,制定了建设管理办法。但由于资金的投入渠道不一,信息化管理部门难以获得项目建设的有关信息,增加了行业管理难度。

  目前信息化建设的标准,除水利部颁发了一些框架性标准外,一些急用的如视频监视、远程控制、专业数据库、EDI、API等方面的标准还没有,已建的系统都是按照不同生产厂商的标准做建设,如不进行二次改造很难实现信息共享。

  经过几年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网络都已初具规模,但网上没有足量的信息流动,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硬件资源的作用。

  工程带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工程建设的资金问题,但工程建设完成后更重要的是系统运行维护和设备更新,特别是信息系统建得越大,运行的成本越高。由于没明确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费用的渠道以及费用标准,导致运行维护工作十分艰难,因此明确费用渠道,落实运行经费迫在眉睫。

  “十五”期间,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管理上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关键。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前沿性系统工程,只有主要领导重视,才能形成上下一致、协调发展的局面,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信息化建设的合力。

  2、规划和标准是基础。没有统一的规划,必然会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会产生信息壁垒,没办法实现网络间的互连互通和资源共享。

  3、资产金额的投入是前提。既要有建设资金,又要有系统运行维护资金,以保障系统建设的有序发展和系统的正常运转。资金投入必须与信息化建设的任务相匹配,投资规模要合理。

  4、工作机制和队伍是保障。水利信息化集成度高,更新周期快,一定要遵循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努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与水利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管理模式,明晰管理流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相关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5、重点突破是途径。水利信息化建设任务重,涉及面广,必须突出重点,相对集中使用资金,实现重点突破。要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带动信息化工程建设。

  1、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在行业管理方面,要逐步明确建筑设计企业、行业管理部门和技术支撑单位的职责,做到机构健全,责任明确。

  2、强化工程建设管理。一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二是严把项目建设审批关;强化对项目设计、审查、招标、建设、验收等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3、狠抓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保障信息共享和避免产生信息壁垒的前提,此项工作必须先行,应抓紧进行。

  加快水利信息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水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虚心向先进省市学习,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措施,克难奋进,努力加快我省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浙江省本科高校排行榜 高考生参阅 下一篇:焦泰文为湖北水利系统省“青年文明号”授牌